□ 钱坤忠
60年前,我曾经过长沙,因匆匆赶赴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错过了探访岳麓书院的机会。作为读书人,参访千年书院是萦绕心头的夙愿。这次外孙女与我同去感受书院的魅力,似乎显得更有意义。
岳麓书院静卧在长沙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这座镶嵌在湘楚大地上的千年学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地。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材”,出自《左传》,下联是“于斯之盛”,出自《论语》,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我们走进书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书声朗朗、墨香四溢的年代。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古木参天,翠竹摇曳,晨曦初照,薄雾轻抚。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过往学者的风骨与追求。
书院的教学重地就是大气端方的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着两块鎏金木匾:一块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另一块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是清代爷孙两帝对书院的最高评价。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书院。院内建筑,错落有致,亭台相济,楼阁相望。那些历经沧桑的碑石,每一处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记录着过往辉煌和文化传承。
岳麓书院群贤毕至,人才辈出。从书院中走出的名人,犹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在学术、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不仅彰显了个人的才华与智慧,更是书院深厚文化底蕴和务实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大学问家朱熹、主张“知行合一”的王守仁、舍身维新的谭嗣同、提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梁启超等一流大师都在这里讲过学。名师出高徒,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历史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程潜、杨昌济,革命先驱蔡和森、邓中夏等均从岳麓书院走向风雷激荡的社会舞台。一代伟人毛泽东虽非岳麓书院的学生,但与岳麓书院的渊源颇深。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及毕业后的1916年至1919年期间,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对他的思想更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这里创办了《湘江评论》,和一大批革命志士在书院后面的爱晚亭交流新思想,传递新理论,探索新道路。
从北宋到今朝,弦歌不缀,岳麓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在这里可以与历史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岳麓之行不仅是一席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