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雅军
路遥离开我们30多年了,这是多少人心中的痛。想起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书柜里放了许久未及读,心心念念。我用了十天的时间,把这部百万字的三大卷书一气读完,很震撼。路遥以生动的叙述,真切的描写,把我带进风风雨雨的七八十年代,带进农村不同阶层普通人的生活,不时的被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所牵动,以至泪水涟涟。路遥直面现实,他的笔调是冷峻的,笔下的人物、情景,刻画得非常真实。一路读下来,黄土高坡的贫瘠,人们生活的艰辛,主人公与周围人的磨难与奋斗,一个个悬念,紧紧攫住了我的心。
若说家家户户的苦难,孙少平一家是很典型的。这是贫苦山村多少家庭的缩影。然而,路遥不是静止的写这个原生态,他是史诗般的,写出了人在困境中的思索、抗争,写出了人与贫穷作斗争的过程,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写出了乡村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人的变化。以小见大,路遥聚焦的是双水村,却折射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是泥泞,沼泽,也是熔炉,垫脚石。苦难,磨砺了人的意志;苦难,激发了人的反抗;苦难,拓宽了人的情怀。
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安忧戚的神情,被太阳晒黑的脸,被炉火映红的脸。他步履如风,声如洪钟,一个传承了长辈的品质,实心眼的男子汉。18岁成为生产队长,带领村民谋发展,打头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为村子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作出了贡献。他那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宽厚朴实,脚踏实地,苦干加巧干的新型农民形象。
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清俊的模样,在中学里就酷爱读书,从书籍里开阔视野,汲取营养,又敢于付诸实践。从学校出来,不惧前路渺茫,毅然去陌生的城市闯荡,他是富有理想、抱负的一代新青年的典型。苦难,磨就了铁一般的意志,培养出了独立谋生的能力。他还有情有义,乐于扶危济困,精神世界充实而亮堂。家庭的贫困,爱情的挫折,工作中的艰辛,容貌受损,都没有把他打趴下,以坚强,摆脱自卑的桎梏,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旷放。
路遥笔下的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立体的、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差不多每个家族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写出了他们的举步维艰,喜怒哀乐,辛酸与苦痛,还有生离死别,与现实激烈的碰撞。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亦是美丽的,细腻、真挚,因而显得楚楚动人。然而,润叶对孙少安的爱而不得,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悲剧,不禁令人痛惜扼腕。小说里,不少与婚恋有关的故事,婉转凄切,读来感人肺腑。
平凡的世界,拼搏的人生。汉字里有个“位”字,从人,从立。甲骨文字形,单人旁,右边一个人的脚底加一横,那一横就代表地面,人,就要牢牢的立足于在大地上。脚踏实地,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争得空间的位置。而站在大地上,就要有所作为。穷,不失青云之志。做一个现代人,就是有梦想,有追求,不听凭命运摆布。
书中有许多精湛的议论,是路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就像从燧石上敲击所产生的火星,黑夜里熠熠生辉,引人掩卷默思。譬如:
平凡并非平庸,而是生命最本真的色彩,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锁链能锁住门窗,能锁住手脚,但是不能锁住人心。
花为了瞬间的辉煌,忍耐了多少暗淡无光的日月。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是一位十分大气的作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亲眼看到新中国走过的坎坷而又壮观的不寻常历程。《平凡的世界》用艺术手段,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人们心理的变化,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倾注了他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倾注了他辛劳的汗水和思考。他对生活充满了挚爱和深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庆幸自己“降生于我们伟大而值得自豪的国度,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辽阔的疆土和占地球的五分之一的人口,使得其间任何人的劳动都能得到广大的支持,同时也发生广大的影响。”在小说中,他揭示了艰苦奋斗的光荣、意义和价值。他无憾,因为他也在这个行列中,“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平凡的世界》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明珠”,之所以畅销30多年,决非偶然。路遥是农民的儿子,饱尝贫穷的痛苦,物质的匮乏,婚姻的波折,但他一路奋斗,对文学的衷情,矢志不渝,终于积久爆发。他把自己献给了文学事业,以至过早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的作品留下了,活在历史的长河里。病魔无情,对他而言是有志获骋,《平凡的世界》,可谓他生命磅礴的绝响。
读《平凡的世界》,就是读路遥,我看到生命的宣言,生命在未来的地平线举着花束,摇曳,绚丽,从而使人生充盈,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平凡的世界》,是为一个强大的灵魂所支撑,是一个美丽宽广、恬然澄明的心灵世界,只有心系苍生,才能写出这样有震撼力的作品。
路遥,你值了,你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国当代文学建造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