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私人间相互借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借款人突然离世,留下的债务该如何处理?债主借出去的钱还可以向死者的继承人要回吗?
近日,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债务清偿纠纷裁判监督案”,法院作出判决支持债主要回借款及利息的诉请。继承人不服判决,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最终,经检察公开听证、释法说理,长达2年的矛盾纠纷终得实质性化解。
借款人去世
债主向继承人索债
刘女士是一名网红博主,与经营美容院的王先生相识已久,两人不仅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更是生活中要好的朋友。
2022年3月,王先生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刘女士借款12.5万元,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帮助之心,刘女士当日便通过支付宝向其转账,也收到了王先生的“借款条”。可命运无常,仅仅两个月后,王先生因意外离世,这一变故使得原本简单的借款关系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王先生离世后,其67岁的母亲张阿婆是唯一继承人,继承了王先生的遗产。2022年6月,债主刘女士生病急需资金,且担心自己借出的款项无法收回,多次向张阿婆催要,未果,无奈之下,刘女士将张阿婆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张阿婆在继承王先生的财产范围内归还借款及利息。
开庭当日,张阿婆拒绝到庭。法院审理后,支持了刘女士的诉讼请求。得知判决结果的张阿婆不服,认为上述款项是刘女士与儿子事业上的合作款而非个人借款,遂向上级法院申请再审。
2023年12月,上级法院依法作出裁定,认为张阿婆对涉案款的性质、金额所提的异议缺乏事实依据,再审申请不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依法予以驳回。于是,2024年7月,张阿婆向普陀区检察院申请监督。
两造对抗式检察听证
理越辨越明
此时,距离债主刘女士起诉张阿婆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双方针对涉案款的性质及金额问题仍然无法达成一致,耗费巨大心力的同时,矛盾纠纷不断升级。
受理此案后,承办检察官仔细查阅卷宗,反复梳理案件事实,同时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陈述诉求。检察官认为双方在借款性质等问题上各执一词,矛盾激烈,常规的工作方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为定分止争、和解息诉,普陀区检察院决定就案件争议焦点,开展两造对抗式诉讼化检察听证。
既解“法结”
又解“心结”
可简单结案、强制执行就能最终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吗?
本案执行背后存在许多现实困境。承办检察官考虑到,张阿婆要在继承王先生的财产范围内归还借款及利息,张阿婆现在居住的唯一住房,其中三分之一产权是王先生的遗产。然而,该房还设有抵押权,若强制拍卖,不仅会让这位失独老人失去栖身之所,而且拍卖款项在清偿优先抵押权后可能所剩无几,刘女士的债权也无法实现,这样的强制执行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
听证活动后,承办检察官多次从法律规定、人情常理等角度释法说理,耐心劝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最终,双方当事人认识到僵持不下没有任何好处,就还款金额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承办检察官的见证下办理执行和解手续,且当场履行完毕。
至此,这起长达两年之久的债务清偿纠纷终于圆满解决。
检察官说法:
只要有充分证据证明与死者间的借款关系属实,且死者留有遗产,债主仍可以向继承人索要。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纷繁复杂,法律关系的认定直接影响当事人财产利益的分配。本案办理过程中,我们严格依法履行监督职责,高质效履职办案维护司法的权威性及公信力;同时,面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激烈矛盾,我们通过两造对抗公开听证的形式,促成双方见面,让他们充分阐述自身观点,互相沟通、了解诉求,让当事人把事情说清楚,我们把法律讲透彻,帮助和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内找到利益平衡点,以情助‘和’,以理说‘和’。”
(资料来源:上海普陀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