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英担任社区工作已十个年头。然而,三年前,当她从新村居民区调任东武居委会后,才真正体会到,作为党的干部,该如何为普通百姓办大事,办难事,办实事。
在这个大上海留存不多的棚户区,昔日的寒伧和贫困还经常困扰着各家各户。在东武地区,每年夏季,干部要和居民一起“抗洪救灾”。居民们常常含着热泪,把干部称作“自己的贴心人”。李龙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李主任”。
“生产自救为党分忧,托底就业为民解愁”。这是东武地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在当前再就业工程中提出的响亮口号。
企业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一批批下岗待业人员留在了街道、地区、里弄,为使149位下待岗人员找到工作,李龙英担任再就业领导小组组长,成立了再就业联络网。全体党员、干部、居民积极分子齐动员,托朋友,找关系,寻亲戚、求企业、访单位,种种渠道——只是为别人去谋一份工作。居然也很有效果,将近100人重新上岗了。
东新路街道再就业工程成绩斐然。东武居委会珍惜“东新”牌子,也决心为她增光添彩。“生产自救”就是他们为“托底就业”开拓的新渠道。
对于那些身体弱、文化低、技能差、年龄高的“三低一高”人员,再就业的路是十分渺茫的,可就是这样的人员,家境比一般人更加困难。老书记陆秀珍说:“把他们组织起来,象六十年代那样,搞非正规的家庭手工业。”说干就干。辖区内的同昌印刷厂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让出一批粘贴筷套、牙签套的手工活儿。这种小手工活不受年龄、场地限制,还可以分散到各家各户做。
一条新的路,一丝新的希望。1997年9月28日,“东武自强自救服务社”正式成立。
收益低,怎么办?那就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服务社成立当天,她和老书记带着8位居委干部去印刷厂虚心学粘贴包装工艺。回来后,干部们又不计报酬,不断练习,提高速度。手指磨破了,她们还不断地练,速度提高了,她们又分头去培训了4名下岗姐妹……家庭作坊终于成功地一步步发展起来。服务社最初只有4人,活儿担心没人做,现在发展到37人,活儿不怕没人做。入社的人均收入150元至400元,操作快的月均六、七百元。
“东武”生产自救的业绩,受到了市、区、街道领导的肯定,《解放日报》、《城市导报》、《新民晚报》、东方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她们的事迹,其后又接连有4家单位来联系业务,小小的居委会,确实为国分了忧,确实为民排了难。下岗女工万秀英的丈夫月薪仅500元,母亲患癌症,现在一个月有200元收入,高兴地说:“女儿的午餐费、点心费都有了……”的确,那些在困境中曾经愁肠百结的姐妹们,无法忘记是谁帮助她们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十年,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业绩。东武居委会,连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居委会、市安全小区、市防激化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区敬老居委会。而李龙英本人,从1996至1998年也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居委会主任。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