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21世纪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教育体系,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出发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曹杨新村街道认真贯彻全国和市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结合社区的实际,充分利用涉外资源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本报讯 近年来,曹杨新村街道充分利用涉外资源,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
曹杨新村是上海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48年来,曹杨社区共接待了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党政领袖、知名人士和旅游者20余万人次。社区居民则成为民间大使,形成了社区单位、学校居民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局面。近年来,街道为学校创造了许多中外交流的机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为学校提供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机会。街道成立了由五所中学,250个初、高中学生参加的和平小使者志愿团,该团去年接待了500个日本来新村住宿的学生,创市接待外宾住宿之最,受到了市、区外办及国际旅行社的称赞。街道红桥外语角也成为学生参加外事交流活动的阵地,最多一次有500多名学生参加。随着外事接待任务日益增多,街道组织学校加入外事联谊会,成为社区外事接待的正式成员。1999年,各学校共接待外宾400多批。其中桐柏高级中学、晋元中学均接待了来自美国的大学生。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街道利用涉外单位优势,组织教育代表团分期分批出访世界各国。先后组成访欧团、访日团等十余批团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使教师、学生、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曹杨三幼、曹杨二中、桐柏高级中学等学校出访后与国外的中学、幼儿园谛结了友好学校、姐妹学校。
目前,曹杨社区的涉外接待任务已经从家庭走向学校、走进社区。街道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幼学校全部对外开放,成立涉外接待单位。并对各校外事接待员、联谊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还编写了《幼儿园外事接待简短英语会话》,打印后发给各校老师。现在,经过涉外培训,各校均拥有一支能讲、能接、能提供住宿的学生大使,涉外教育成为曹杨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记者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