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00年01月1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衣的变化
徐林森

  每个人都想穿得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中国是礼仪之邦,老百姓历来讲究穿着。但要穿得好,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旧上海,社会风气是只重衣衫不重人,有一句俗话叫做“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据说当时号称远东第一的大光明影院,只接待穿西装和穿长衫的,对穿“短打”(即中装短衫裤)是拒绝入内的。所以外出工作或应酬,不穿上一套象样的衣服,会被人看不起。因此有的人就倾其所有置办一套西装,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只此一套,当然备加爱护,穿起来十分小心,生怕弄脏弄破。由于一家积蓄都在身上,当时社会上对这种人的描述是:“不怕天火烧,只怕跌一跤”,十分传神。

  解放后,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活有了较大的 改善。但由于物资供应尚不充裕,加上提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群众的衣着都十分朴素,男的大多穿中山装,女的大多穿列宁装,料子都是蓝色或灰色的布料,能穿上一套双面防雨卡的衣服,算是十分好了。置办一两条毛料裤子,是准备在节日或探亲访友时穿的。

  在“文革”极左思潮的笼罩下,人们的穿衣也带有“革命”色彩,男的和女的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军便服,再背上一只军用挎包,成为当时的流行服饰。那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人都穿打上补丁的衣服。因为规定星期四是干部劳动日;干部还要不定期的安排去五七干校轮训,而轮训中的重头戏是下大田劳动,所以每个人都要准备两三套劳动衣服。所谓劳动衣服就是旧衣服加补丁,尤其是裤子的臀部,用两块布一贴,用缝纫机一圈圈地缝好,穿在身上远远望去,活像两只大烧饼贴在屁股上。因为许多人都这样穿,走在马路上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观。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在穿衣上更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男士穿西装、女士穿时装已是十分平常的事,冬天皮茄克,夏天T恤衫已是常服,一个人有十来件羊毛衫也不算多。尤其是女同胞的时装,一年四季不知要翻多少花头。正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一次巴黎中国展览会上介绍中国情况,当谈到中国老百姓的衣着时,说了一句很生动的话:过去是“一衣多季”,现在是“一季多衣”。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每年在黄霉季节刚过,天放晴时,许多人家就会翻箱倒柜将各种衣服拿出来晒太阳。放眼望去,形形色色,花花绿绿,就像是个小型服装展览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城建
   第03版:精神文明建设
   第04版:文化生活
我们是人民勤务员
穿衣的变化
陈独秀之墓(图片)
《黎鲁单骑千里写生记》(图片)
延光寺塔(图片)
谁错了?
春在心中
中外师生(图片)
一丛黄玫瑰
南北韩塔
我爱夜读
你早,都市维纳斯
广告
广告
新普陀报文化生活04穿衣的变化 2000-01-12 2 2000年01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