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初,长征镇一社区居委干部在上门走访中,察觉到重点关爱对象——孤寡老人、80多岁的钱老情绪异常。经过询问,钱老向他诉苦:不久前,钱老在小区门口流动广告摊位看到牙科诊所信息,报名后就被诊所专车接走,一次性补了4颗牙齿并付款2万元。术后,钱老深感费用高昂,疑遭欺骗,加上拔牙、补牙不适,导致连日“吃不好睡不着”。侄子小钱(钱老看护人)知情后,先后多次与诊所沟通,但因诉求分歧较大(要求退款1万元),致使双方协商陷入僵局,且有矛盾扩大之势。
镇解纷中心得知情况后,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整合多方力量,搭建起跨区解纷的桥梁。在沟通中,诊所负责人王先生表示费用公开透明,合同齐全,外区客户专车接送属于服务范畴,之前小钱以“被骗”为由吵闹索赔,影响经营,诊所虽感委屈但仍愿接受调解;而家属小钱坚持认为诊所在为高龄老人提供高额服务前,未主动征询家属意见,存在过失,自己是老人的实际“监护人”,应有权干预,并质疑价格合理性。了解双方诉求后,镇解纷中心立即组织了现场调解,并引入社区法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形成调解合力。
通过打好法官析“权”、律师析“约”、调解员析“情”等一系列组合拳,该案得以成功化解。法官析“权”,厘清法律边界。面对小钱自称“监护人”的观点,社区法官一针见血指出:亲情看护不等于法律意义上的监护,钱老意识清晰,是法律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看护人的小辈无权强制商家征得自己“同意”。这番权威释法,纠正了家属的认知误区,引导其理性看待老人的消费自主权,也为双方愿意坐下来调解奠定了基础。律师析“约”,保障合理交易。社区律师仔细审阅合同及服务描述,认为诊所服务流程基本合规,未发现明显欺诈证据。但律师同时强调:对高龄、独居等特殊消费者群体,商家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和充分的告知责任。本案中,诊所未以有效方式确保老人及家属(尤其是日常看护人)对高额费用的完全知情与理解,存在服务精细度不足的问题,为纠纷埋下了隐患。调解员析“情”,寻求利益平衡。在法理明晰的基础上,调解员着力撮合情感与金额裂缝。先是引导家属理解老人自主决策的法律效力及诊所实际服务成本,调整不切实际的退款预期;再是促使诊所认识到服务老年客户的特殊性——“对银发族,服务需更精细,沟通需更耐心,知情需更彻底”。最终,基于实际服务已部分完成且费用标准未明显违规,诊所最终同意减免费用5000元并于7日内退还,并承诺继续完成后续服务。
法官有话说
本案是当前高龄老人在消费领域现象中的一个缩影,为我们做好为老服务,特别是在精准服务“银龄”特殊群体上,带来了一些启示。
要聚焦“孤寡老人”群体,关爱触角再延伸。社区将持续强化对重点老人的日常走访与情感关怀,当好“银发族”身边的“贴心人”,第一时间发现并响应他们的困扰,将潜在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压实“亲情看护”责任,沟通引导是关键。家属应主动关心老人生活、消费情况,帮助老人练就一双“慧眼”,尤其对大额支出,需建立良性的家庭商议机制,当好老人的“消费参谋”与“安全哨兵”,防范于未然。
要警惕“来路不明”信息,消费选择需谨慎。面对诱人宣传,特别是“专车接送”“限时优惠”等,务必保持警惕,多方核实信息。优先选择社区推荐、口碑良好、证照齐全的正规机构,捂紧“钱袋子”,远离“糊涂账”。鼓励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消费建议,让每一次消费都明明白白、安安心心。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