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忠发(1925—1994年),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先进生产者,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46年进入中纺二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1953年接任闻名全市的陆阿狗小组组长。曾一年革新成功半自动冲模、叶子板卷边自动打出装置、叶子板座打大弯推出装置等53项。先后8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0次受到周恩来接见。历任上海纺织专件厂副厂长、厂长。
应忠发,192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船厂车工的家庭,幼年读过高小。1939年7月进入一家机器厂当学徒,满师后则辗转各船厂、机器(械)厂作工谋生。1946年进入中纺二机当工人。1953年接任当时闻名全市的陆阿狗小组组长。同年二季度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支部的关心支持下,应忠发紧紧依靠组内党团员骨干,凝聚人心、团结同志,戒骄戒躁、攻坚克难,以产品质量为重,组织动员全组人人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革,不断提高生产率。从1950年至1959年,陆阿狗小组一直保持先进红旗小组的光荣称号,在这10年中技术革新项目达1500项。全组从1953年1月到1959年7月的79个月里,月月完成国家计划,其中有76个月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959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红旗小组,光荣出席全国群英会。
应忠发和党团骨干通过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使陆阿狗小组成员明白了“今天我们劳动为啥人”的道理,启发大家回忆对比解放前后工人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态,并结合生产任务的下达,如突击制作慰劳解放军的纪念章、替代进口产品的细纱机上的“弹格”等,明确劳动的意义和完成具体任务的意义,激发全组“任务越重越光荣,困难越大越有劲”的政治觉悟、劳动热情以及完成生产任务的积极性。
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他们大搞技术革新。有一次接到做铆皮圈架的任务,几个工人整天用榔头像“敲木鱼”一样不停地敲,但还是完不成任务,大家非常着急。几位老师傅急中生智,在冲床上装了个铆卡模子,结果产量一下子提高了10多倍。尝到技术革新的甜头后,他们觉得“提高生产,死做不行,要动动脑筋”,“不怕任务有多重,只怕不肯动脑筋”。应忠发提出,一接到任务,先动脑筋,找找窍门,号召大家“要做事先诸葛亮,不做事后诸葛亮”“一人找一窍”“西瓜要抱,芝麻要找,灰尘要扫”,并组织老师傅与新工人结对“三包”(包质量、包安全、包思想)和“三交”(交技术、交产品要求、交操作方法)。人人动手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开始了。
应忠发还与其他老师傅一起三改铆卡模,不仅提高了10多倍铆皮圈架的产量,还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操作工人的安全,实现产品自动进出模,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此事消除了某些同志技术革新到头的想法,大多数工人都认识到“潜力真正无穷尽,窍门的确挖不光”。
他们还“到处学先进,到处动脑筋”,凡是人家做过的产品,就去访问打听,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凡是没人做过的产品,就自己想。他们学习经验,到处留意,不管大厂小厂或者展览会,从不放过。应忠发骑自行车在路上,一听到“空通、空通”的冲床声和自己小组的不同,就会循声去求教,学中想、想中学,许多技术革新就这样搞出来了。
1954年,有次应忠发到自行车厂参观自动冲模,启发很大。回到小组后,他看到冲床女工做皮圈架前支架打弯,因为工件太小,加工时拿上拿下不方便,有的工人手皮也破了。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他便研究改成自动模,经过10多次的试验,克服了送料、精度等一系列困难,加工起来又好又快。但有时会出现两只料一起进去,造成重叠卡住,“自动”成“不动”,如不能克服这一难题,这项革新就要告吹了。应忠发心里很着急,支部书记不断鼓励,叫他不要泄气。
有个星期天,他爱人见他整天想心事,坐立不安,劝他去逛逛街,松散松散。他听了爱人的话,沿着南京路走,但脑子里想的还是自动模。突然,他被一家商店橱窗里的玩具鸭吸引住了。一只小鸭子一摇一摆去饮水,头低下去,屁股翘起来,一上一下。他得到启发:“在模子上装上一头上去一头下来的自动保险不就行了吗?”他急忙赶回家连夜画出图样。第二天在其他老师傅的帮助下,做好了自动保险,解决了进料重叠的问题,产量从7000多只提高到3万多只。类似事例使小组工人体会到:学中想,可以打开思路;想中学,可以少走弯路。两者相联系,革新就不断出现。
他们还有一条经验,就是想也好,学也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小组工人说得好:“鞋子是否合脚,要问问穿鞋的人。零件是否好用,要听听用户意见。”因此,他们搞技术革新总是要访问用户单位,听取意见。在试制大牵伸精纺机时,小组接到大批新皮圈控制器的加工任务,试制成功后,发现质量不好,也不美观,且加工复杂。他们就到国棉十一厂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应忠发回来后画出草图,并与组里的老师傅和工艺科技术员一起研究做出产品,再送到国棉十一厂去试用。这样反复试改四次,最后的产品不但质量好、外观美,切合实际,用户满意,而且比原来还减少四道加工工序,节约了钢材。
就这样,小组在应忠发的带领下,从少数人搞革新发展到人人搞革新,从一个时期、一个任务搞革新发展到经常不断搞革新,且一年比一年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技术革新成功实现记录在册的有232项。1958年实现103项;1959年上半年提出250多项革新项目,实现了190多项。应忠发个人1959年革新成功半自动冲模、叶子板卷边自动打出装置、叶子板座打大弯推出装置等53项。开展技术革新,缩短了产品生产工序,提高了冲床的机械化程度,节约了原材料,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56年,应忠发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当时报刊上要介绍他们小组的事迹,准备把“陆阿狗小组”名称改为“应忠发小组”,应忠发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小组有些成绩,这是和陆阿狗同志担任组长时做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也是全组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是大家的,决不是我应忠发个人的。”
应忠发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持之以恒、锐意创新,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时代楷模、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