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们的多彩暑假:探索、成长与快乐
  ■沪语课程走进爱心暑托班

  ■“小小啄木鸟”开启城市管理新体验

  ■手工折纸课

  ■消防车进校园活动现场

  ■实验室探秘:液氮实验环节

  在欢乐中感受沪语的魅力 

  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沪语童谣”文明实践课堂

  本报讯 为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策划推出了“沪语童谣”文明实践课堂。7月以来,课程先后走进街镇爱心暑托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通过动画引趣、童谣传唱、亲子互动等丰富形式,让青少年在欢乐中感受沪语魅力。 

  暑托班里的“沪语乐园” 

  从动画到童谣的沉浸式体验 

  在长寿路街道、真如镇街道的爱心暑托班,“沪语童谣” 课堂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文化甜点”。沪语老师特别以孩子们熟悉的动画为切入点,当银幕上的哪吒用软糯沪语喊出经典台词时,孩子们瞬间被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表达吸引,跟着模仿台词中独特的声调韵律;在真如镇街道,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老师巧妙地用“佩奇讲上海闲话”的趣味场景,进一步点燃孩子们主动学说“再会”“谢谢”的热情。 

  童谣教唱环节更是热闹非凡。《笃笃笃,卖糖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经典歌曲被搬上课堂,老师逐句领唱,遇到“粥”“桥”等拗口发音时,便放慢语速拆解示范。有孩子好奇提问:“‘糖粥’沪语怎么念呀?”老师便结合上海民俗讲解词义,让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在童谣声中同步深化。 

  社区里的“亲子共学” 

  让沪语走进日常烟火气 

  走进甘泉路街道延长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石泉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真如镇街道高陵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课堂,“亲子共学”成为最温暖的场景。家长与孩子围坐一堂,在沪语的韵律中共同打捞那些藏在方言里的生活记忆。 

  石泉路街道的“沪语”课堂上,“‘姆妈’是妈妈,‘阿婆’是外婆,那爷爷怎么说?”老师的问题刚出,就有孩子抢答“YaYa”,引来一阵欢笑。沪语课老师顺势讲解“爷叔”“爷公”等称呼的用法,家长们跟着孩子一起念,有家长悄悄掏出手机录音:“这些称呼里藏着老上海的烟火气,得让孩子记下来。”在甘泉路街道延长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师还用“指令大挑战”游戏,让孩子们在“捏耳朵”“举手”等沪语指令中欢笑闯关。 

  “现在孩子说上海话的机会少了,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从小亲近本土文化,特别有意义。”一位参与社区活动的家长感慨。从暑托班的沉浸式学习到社区的亲子共学,普陀区“沪语童谣”课堂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沪语”从书本走向生活,当孩子们用沪语念起童谣时,不仅是在传承一种语言,更是在延续一份文化血脉。 

  (记者 陈丽雯)

  拓宽视野 激发潜能 传承文化 

  孩子们在爱心暑托班“玩”出了新高度

  本报讯 在普陀区的爱心暑托班里,孩子们用彩泥捏出荷塘月色,用软件指挥无人机翱翔,屏息凝神地学习急救知识……普陀区的爱心暑托班已成为了孩子们拓宽视野、激发潜能、传承文化的成长舞台。 

  指尖艺术绽放童真 

  彩泥的甜香在宜川路街道爱心暑托班的教室里弥漫。孩子们将蓝色彩泥揉搓成波光粼粼的池塘,用粉色花瓣拼贴出娇艳的荷花。在真如镇街道爱心暑托班,粘土画课程同样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通过揉捏、塑形和拼贴,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长寿路街道爱心暑托班的《卷娘木偶剧场》让艺术在指尖跃动。彩纸经过折叠、卷曲与拼贴,渐渐化作灵动的木偶角色。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纸偶互相展示。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甘泉路街道爱心暑托班“紫色传韵”课程中的非遗文化体验。孩子们在皮影戏的光影交错间,在棕编技艺的经纬交织中,触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 

  科学探索启迪智慧 

  在长征镇爱心暑托班,科学之光正点亮好奇的火花。“声音的旅行”活动,孩子们围坐在实验台前,在声音辨识与传播游戏中,深刻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长风新村街道爱心暑托班的“徽章手语解码站”,聚焦手语学习与无障碍沟通,将科学精神融入人文关怀。孩子们学习基础手语,不仅掌握了一项实用技能,更在情景模拟中感受到特殊人群的需求,深刻体会平等、尊重与爱的力量。 

  生命教育守护成长 

  在桃浦镇爱心暑托班的狂犬病预防课堂上,孩子们认真演练被动物咬伤后的应急处理。食安所老师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将卫生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石泉路街道爱心暑托班的《金融反诈》课堂上,民警通过情景模拟教授防诈技巧。万里街道爱心暑托班的“消防车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的安全教育。孩子们试穿消防服、登上消防车,沉浸式感受“小小消防员”的责任与使命。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曹杨新村街道的爱心暑托班里,老师深情讲述着沪西共舞台案13烈士的事迹。曹杨影城还将“行走的红色影院”送进暑托班,带领孩子们走进别样的光影世界。从电影百年历史到经典红色形象,透过《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经典片段,孩子们穿越烽火岁月,感悟和平珍贵。 

  温情守护润物无声 

  教育的温度往往体现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在长征镇爱心暑托班突遇暴雨时,志愿者们化身“护学使者”,一边轻声安抚受惊的孩子,一边娴熟地撑开雨伞,细心调整伞骨角度,筑安全通道。 

  石泉路街道爱心暑托班,面对初来乍到、对环境充满陌生感的孩子,志愿者们总是蹲下身来,用温暖的目光平视着孩子,通过耐心的示范讲解和真诚的鼓励,帮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起安全感。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是暑托班最动人的教育叙事。这种无言的力量,正悄然塑造着温暖的教育底色。(记者 张曦)

  科技大餐,让孩子们玩转科学实验

  本报讯 日前,万里街道打造了一系列 “科技之光” 主题科创活动。从实验室探秘到动手实践,从理论学习到成果展示,一场属于未成年人的科学盛宴热闹开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解锁科技的无限魅力。 

  实验室探秘 

  解锁科学 “新姿势” 

  “哇,这个仪器在800度高温下还能正常工作!” 走进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科创少年团的孩子们立刻被眼前的精密设备吸引,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在上海大学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就此展开。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高温超导实验装置,听教授用 “医院核磁共振”“上海磁悬浮列车” 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讲解看似深奥的超导原理,让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之火。 

  现场最让人期待的液氮实验环节,孩子们看着液氮接触物体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教授趁机讲解“导体”“超导体” 的区别,让大家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学的严谨与奇妙。 

  理论 + 实践 

  让硬科技 “落地” 生活 

  走出实验室,科创少年团来到万里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战技能”:“家里的智能音箱、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都是硬科技的应用。” 在水火箭制作与发射活动中,孩子们围绕“关注身边的硬科技” 展开热烈讨论。围绕“硬科技和社区的结合”讨论时,大家的点子更是层出不穷。 

  在太阳能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清洁能源原来无处不在。拿起带太阳能板的小车零件,小组合作组装、测试,看着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开动,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阳光就是它的‘燃料’!” 亲手实践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孩子们研究硬科技的底气也更足了。 

  光影游戏则让孩子们化身“光学小达人”。用激光笔玩反射小游戏,理解光的“行走路线”;透过三棱镜看阳光变成彩虹色,惊叹 “原来阳光是彩色的”。最有成就感的是制作 “光传感器自动感应垃圾桶”。有的小组遇到桶盖“太灵敏” 的问题,大家凑在一起调整角度、测试灵敏度,终于让桶盖“听话”开关。举起自己的成果展示时,孩子们脸上写满了自豪。 

  成果展示 

  少年科创 “亮瞎眼” 

  经过一番探索与实践,孩子们带着精心打磨的成果自信登场。这些源于生活的创意,个个让人眼前一亮:有结合超导材料设计的适老化安全装置,为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保驾护航”;有太阳能感应二郎腿纠正器,悄悄提醒大家养成良好坐姿;还有关注环保的感光娃娃机,让垃圾分类也能玩出乐趣;更有针对老龄化社会设计的智能喂饭机器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便利…… 

  每一个课题都充满童真与智慧,每一份创意都凝结着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个夏天,万里街道儿童议事会系列活动暨科创少年团成立活动,引领孩子们在“看、学、做、思”中解锁科学魅力。孩子们收获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团队精神与抗挫能力。(记者 纪楷坤)

  “小城管”制服初体验,童心细查城市管理

  本报讯 日前,万里街道打造了一系列 “科技之光” 主题科创活动。从实验室探秘到动手实践,从理论学习到成果展示,一场属于未成年人的科学盛宴热闹开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解锁科技的无限魅力。 

  实验室探秘 

  解锁科学 “新姿势” 

  “哇,这个仪器在800度高温下还能正常工作!” 走进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科创少年团的孩子们立刻被眼前的精密设备吸引,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在上海大学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就此展开。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高温超导实验装置,听教授用 “医院核磁共振”“上海磁悬浮列车” 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讲解看似深奥的超导原理,让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之火。 

  现场最让人期待的液氮实验环节,孩子们看着液氮接触物体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教授趁机讲解“导体”“超导体” 的区别,让大家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学的严谨与奇妙。 

  理论 + 实践 

  让硬科技 “落地” 生活 

  走出实验室,科创少年团来到万里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战技能”:“家里的智能音箱、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都是硬科技的应用。” 在水火箭制作与发射活动中,孩子们围绕“关注身边的硬科技” 展开热烈讨论。围绕“硬科技和社区的结合”讨论时,大家的点子更是层出不穷。 

  在太阳能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清洁能源原来无处不在。拿起带太阳能板的小车零件,小组合作组装、测试,看着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开动,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阳光就是它的‘燃料’!” 亲手实践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孩子们研究硬科技的底气也更足了。 

  光影游戏则让孩子们化身“光学小达人”。用激光笔玩反射小游戏,理解光的“行走路线”;透过三棱镜看阳光变成彩虹色,惊叹 “原来阳光是彩色的”。最有成就感的是制作 “光传感器自动感应垃圾桶”。有的小组遇到桶盖“太灵敏” 的问题,大家凑在一起调整角度、测试灵敏度,终于让桶盖“听话”开关。举起自己的成果展示时,孩子们脸上写满了自豪。 

  成果展示 

  少年科创 “亮瞎眼” 

  经过一番探索与实践,孩子们带着精心打磨的成果自信登场。这些源于生活的创意,个个让人眼前一亮:有结合超导材料设计的适老化安全装置,为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保驾护航”;有太阳能感应二郎腿纠正器,悄悄提醒大家养成良好坐姿;还有关注环保的感光娃娃机,让垃圾分类也能玩出乐趣;更有针对老龄化社会设计的智能喂饭机器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便利…… 

  每一个课题都充满童真与智慧,每一份创意都凝结着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个夏天,万里街道儿童议事会系列活动暨科创少年团成立活动,引领孩子们在“看、学、做、思”中解锁科学魅力。孩子们收获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团队精神与抗挫能力。(记者 纪楷坤)

  让安全知识“扎根”于童心 

  区消防用沉浸式体验打造暑托班安全第一课

  本报讯 日前,普陀区消防救援局打造的“暑托班安全第一课”已覆盖全区各街镇暑托班学生。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科普,普陀消防通过“课程+实践+家庭联动”模式,让安全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扎根,更通过家庭的延伸,让这份守护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小朋友们,大家快看看这个家里都有哪些消防隐患!”在石泉路街道管弄新村小学教室内,来自普陀区消防救援局的培训讲师,正引导暑托班学生们完成一次“隐患大找茬”,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发言,时不时与身旁同学一起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针对小学学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课程聚焦生活场景和逃生技能,把抽象的安全准则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细节。案例警示搭配“防溺水六不”口诀,让孩子们对暑期防溺水教育入耳入心。 

  课堂上,知识问答环节更是成为孩子们的“欢乐闯关时刻”。“火警电话是多少?”“身上着火了应该怎么办?”面对讲师抛出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答对的小朋友会收到一份特别的消防“文创小礼包”,这些充满巧思的小物件,不仅是对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奖励,更成了连接课堂与家庭的纽带。 

  暑托班临近尾声,普陀消防的“安全守护”却从未按下暂停键。据了解,在政府开放月期间,普陀区消防救援局将面向中小学生同步开放6座消防救援站,以及区级消防体验馆。孩子们可以走进真实的消防站,触摸鲜红的消防车,试穿沉甸甸的消防服,甚至在模拟烟雾通道中体验“火场逃生”;在体验馆里,通过VR技术“亲历”火灾现场,在互动游戏中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这种“玩中学、学中悟”的模式,让消防知识不再枯燥,更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消防知识、体验消防魅力,持续护航青少年成长。 

  (记者 纪楷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焦点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城事
   第08版:以案说法
孩子们的多彩暑假:探索、成长与快乐
新普陀报焦点04孩子们的多彩暑假:探索、成长与快乐 2025-08-15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