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老四史宣讲团 刘聪
1958年3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以重要位置发表《我染料工业跃入新阶段》一文,报道了世界染料工业最新的支柱成就——活性染料,已经在本市公私合营润华染料厂(后改为上海染料化工八厂)试制成功,这是我国染料化工跨入新阶段的里程碑。同年6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又刊登题为《我国活性染料超过英国——短短数月时间跃登世界最新染料技术高峰》一文,报道上海各化工厂活性染料的理论研究、应用问题、制造方法和质量水平与英国不相上下。
攻克这个里程碑式的艰难课题的是当时普陀区的两位青年技术人员:25岁的奚翔云和32岁的陆锦林,他们分别毕业于沪江大学和交通大学化学系。
活性染料特点是在印染过程中,能与纺织物的纤维发生化学作用,而不是百年来的人造染料只能附吸在纺织物上,因此染色的坚牢度高,不易褪色,得到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1957年4月的一天,奚翔云、陆锦林在一位访华德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中,获悉英国发明反应性染料的信息,但还没有结论。这一信息激发了两位青年科技人员的勇气,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也能搞!
回厂后,他俩立即向厂技术部门和厂领导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厂领导大力支持后,组建了研究活性染料的科研组。他们一面到处访贤求能,请教老前辈、老专家;一面查阅外文专业书刊,研究有关国外活性染料的使用资料,寻找线索。
1957年11月,陆锦林从一本外国杂志摘要报道中,查到一条线索:偶氮染料结构上三氯聚氰活性集团,经碱处理后可以固定在纤维上。科研小组认为这就是反应性染料,亦即活性染料的基本结构框架。
虽然当时令人难以想象的设备简陋、试验条件差,但奚翔云、陆锦林等人仍然夜以继日开始了艰苦的探索。有些应当在密闭设备和通风良好的隔离毒气橱内做的,他们却在露天里进行。在试制过程中,有刺激性气体不断散发出来,常常使得双眼流泪不止。试验中需要加热或冷却用套锅,厂里没有,他们就用砂锅、痰盂、脸盆来代替。
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试验,1958年1月11日终于成功合成出我国第一支活性染料——活性红光黄。经应用试验:“染色鲜艳异常,性能优良,与国外活性染料相似。”
成功了!人们欢欣鼓舞,自豪地奔走相告。
活性染料的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它的问世,既为国内印染行业提供了崭新的染料品种,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英国、瑞士、德国之后能独立自主地制造活性染料的国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上海染化八厂被同行喻为“中国活性染料摇篮”。据记载,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能生产出11大类100余种产品,年生产能力3815吨,实际产量3113吨。上海染化八厂成为当时中国活性染料的重要开发与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