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易雯)
为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满足居民“家门口”获得多种形式康复服务的需求,上海发布了首批41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名单。普陀区有两家入选,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便捷、优质、整合的康复服务。
完善功能分区 服务扩容
515平方米的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和455平方米的长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都具有宽敞明亮的康复场地,并按照康复功能定位划分区域,设置了康复诊室、康复评估区、物理治疗(PT)区、作业治疗(OT)室、言语治疗室、高频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同时还设置了运动治疗室和物理因子治疗区。
“我们在保留原有和传统康复治疗室的基础上,集中将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治疗模式引入社区康复中心,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的能力建设。”长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王峥表示。社区康复中心还设置了不少于20张满足康复床单元要求的康复床位,均设有无障碍卫生间和浴室。“有了这样的设备,有些卧床不起的患者,也能借助专业的器械来做一些简单的移动。”社区康复是公共卫生中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从之前的疾病治疗上升到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于社区康复,很多人的认识只停留在残疾人康复上,现在的康复则是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人都需要康复,康复无处不在。”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轶蕾表示,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与原有的社卫康复科相比,在服务内容上更加全面,囊括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服务项目,如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慢性疼痛、儿童、老年、肿瘤、中医康复治疗等,还有特色的康复服务。
智能设备“加持” 能级提升
除了传统的按摩、针灸和运动指导外,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配置了康复机器人、移位系统等现代化康复辅助设施。“这个叫上肢康复机器人,它可以陪你一起做康复评估和训练。”在长风新村街道社区康复中心,市民陈老伯就体验了机器人康复训练的全过程。“这里的康复训练都是一个个闯关游戏,一点也不枯燥。”陈老伯一边玩游戏,一边完成了康复训练,同时实时采集了他的康复数据,同步上传至中心,这些数据后续还将逐步与居民健康档案、上级医疗机构相联通。
而在长征镇社区康复中心,这里引进了全区首台下肢康复机器人。“我之前在康复医院复健时使用过,没想到我们社区医院也有了,真是高质量的康复服务啊。”家人推着轮椅带张老伯走进康复中心,他一眼就认出了眼前这个“大家伙”。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张老伯“站”在形如跑步机的器械上慢慢“走”了起来。
“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助力,针对肢体的相关部位开展精细化康复。而由此产生的数据可以实时反馈给康复治疗师和患者,治疗师可以掌握患者详尽的康复数据,为后续制订康复方案提供参考。”长风新村街道社区康复中心负责人朱憬介绍道,这些专业的康复项目目前已全部纳入医保。
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不但功能强大,而且各具特色。两家社区康复中心将根据康复学科发展方向,在做强做大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康复基础上,发展特色专项康复,并已形成了专业的康复团队,配备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中医医师。依托普陀区东、西部医联体拓展康复服务联动的同时,加强康复专科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对社区康复中心的支撑作用,推进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康复专科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