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地球在渐渐地变“暖”,也许是自己随着年老身心微微有变。如今过日子,已不太在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却反而对一个个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立秋、处暑……那24个的农历“节气”,颇感兴趣和研究。
近年来,经过反复推敲,我已将农历24个节气分先后程序编入口诀:“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连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这不仅便于日后好记,其实数着一个个节气过日子,似乎也是人生中“温故而知新”的一种悠闲乐趣。尤其,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后的一个节气,都在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左右。它处于数九天的三九、四九阶段,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节。不过岁末年终,天寒地冻,大寒更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节气,因为大寒过后即是立春,它能让人感慨万千,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期盼。
农历24个节气,是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缓缓地变化着,且每个节气都以两个字为一词,清婉灵秀,含蓄质朴,颇有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也曾以节气的轮换变化为题,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有清朝诗人宋琬的《春日田家》诗云:“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又有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夏夜追凉》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中鸣起,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两首短诗,寥寥几笔,绘声绘色,写出了油然而生的春意和处暑夜盼凉爽的意境。不过历来最受人们传诵的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千年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24个节气不是很起眼,也不被常人所重视。因为它不像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它是那么含蓄、深沉、自信地随着大自然默默轮换着。这让我联想到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是啊,在沧海人世的交往中,其实有很多的时候,为人不必太张扬、太分明,处世的心态可以含蓄一点、低调一些。虽说人生的过程,就如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但不仿还是学一学“节气”那种不亢不卑的风格,悠悠地品悟人生,好好地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