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梦清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田径之乡”
——普陀区体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新路子

  普老“四史”宣讲团  叶红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的体育事业发展走出了“以国家为主、依靠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办体育”的新路子,全区体育竞技水平迅速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的田径运动。从1979年起,在全市举办的青少年田径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一。1986年、1990年、1994年,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

  普陀区荣获“田径之乡”三连冠,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基础建设,并逐步发展起来。普陀区的田径运动水平,原来比较低。从1958年起,区领导开始重视田径运动,把田径作为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建设来抓。基础体育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1960年,筹建普陀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82年,国家体委发出举办“田径之乡”评比活动的通知后,全区立即响应并成立了区田径协会,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依靠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田径运动得以广泛开展。其间,全区田径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982年有20人保持25项市及市年龄组田径最高纪录。在1985年市青少年田径赛中,再摘田径团体冠军。普陀区长跑队,在1978-1985年全市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中,连续8届荣获冠军。1986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田径之乡”评选中,普陀区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评为“田径之乡”。在京、津、沪三大城市中,普陀区首获此项荣誉。

  1987年,普陀区制订了《加强“田径之乡”建设的三年规划》,通过扩大田径传统学校布局、实行田径达标奖励制、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改革竞赛分组制度、引进技术骨干等措施,调动起各方积极性,使全区后备人才辈出。至1990年,普陀区共向国家队、市体工队、市少体校等输送运动员211人。在1990年全国第三届“田径之乡”评选中,普陀区再获殊荣。

  1991-1994年,普陀区在普及和提高全区田径运动方面又上新台阶。田径运动已深入普陀市民日常生活之中,全区参加田径运动人数均占全区总人数的15%以上。每年元旦举行的全区群众性迎新长跑活动,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延续至今。中小学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及格率在1993年和1994年均超过90%。1994年,全区有一支由219个学校田径队的2628名运动员和相当数量的社会各界田径运动爱好者组成的庞大田径运动员队伍。普陀区还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拓宽培养体育人才途径。在1991-1994年每年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普陀区获得各组别的团体总分15个第一、5个第二、7个第三、8个第四至第六。1994年11月,经过全面考核,普陀区被国家体委授予第四届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实现三连冠的光荣目标。

  作为“田径之乡”的普陀区,为国家的田径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2004年8月28日,普陀区培养输送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刘翔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优异成绩获得田径男子110米栏金牌,打破奥运会记录,追平该项目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瞩目的“飞人”。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又以12秒88打破保持了13年的世界纪录夺冠。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普陀区培养输送的健儿们分别获得殊荣。突出的竞技成绩和业训水平,让普陀区三所业余训练学校同时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新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成为全市首个高水平基地全覆盖的区。2017年,普陀区人民政府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区级人民政府,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民生
   第06版:城事
   第07版:文艺
   第08版:梦清园
“人靠谱,事办妥”诗词创作选(上)
我是靠谱人
创“田径之乡”
“靠谱”热气高
“人靠谱事办妥”赞
赞“人靠谱,事办妥”
学习“人靠谱,事办妥”感怀之
普陀,加油!
上海货顶呱呱
秋 恋
新普陀报梦清园08创“田径之乡” 2021-12-10 2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